2018“首都最美家庭”——于文红家庭
发布时间:2018-05-18
爱的传递
我是北京唯一一所聋人学校的老师,尽管调到这里才4年,但我热爱这里的老师和孩子,我每天用微笑见证每个孩子的成长,用赏识激励每位教师的成功,用热情将社会爱心人士的善举与学校的教育有机结合,转化成宝贵的教育资源。我工作26年,先后在五所学校工作,无论是自己的选择还是组织的调动,我都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结交一些新的朋友,每到一处都能营造出和谐的工作氛围,都能成为身边同事的知心姐姐。作为一名党务工作者,我觉得我就应该是爱的使者,将我成长中得到的爱无限量地传递给我周围的人,为营造和谐社会贡献我的绵薄之力。
而我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和做法是因为我17岁前的原生家庭是个大家庭,我17岁以后的再组家庭是个更大的家庭,我婚后的家庭人数不多却经历不凡,在这些人生经历中,我承受着爱、感受着爱,也学着去爱,学着付出,秉承着“与人为善,和睦相处”的家训,践行着“敬老孝亲,努力工作”的要求。
我的家是一个大家庭,短短的几行家庭成员表格还真写不下我家以前2代共8口人,如今已经壮大到20口的老少4代的重组家庭。
17岁之前我的家是由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4个姐姐弟弟组成,虽然收入不多,但因为母亲的善良、孝顺以及热心助人,日子过得也很温馨,1983年还获得过全国五好家庭的荣誉称号呢。母亲脑溢血病逝后,父亲和继母1986年再婚,父亲带着我们4个孩子,继母带着3个孩子,那时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我的生母在世时言传身教给我们姐弟四人的“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已经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心里,学着生母无怨无悔照顾爷爷奶奶的样子,年少的我们虽然心里不情愿接受继母,但从未有不敬的言辞和举动。继母是教师,她懂得尊重的力量,体谅我们年幼思母的心情,用收拾出整洁的家和做出美味的饭菜、裁剪出漂亮的衣服,这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行动,静候我们的接纳。父亲也以他博大的胸怀照顾着3个继子女,大哥得了怪病他多方联系医院治疗,大弟从部队转业时在回延吉老家还是找北京的母亲的选择中犹豫时,父亲坚决主张让大弟来北京发展,小妹妹的中学学习都是父亲手把手地辅导,更不用说为她升入大学的奔波和谋划。大哥中年病逝后,大嫂改嫁,留下上初中的女儿,为了不让继母担心,父亲建议把孙女接管过来,出资负责孙女学习和生活,通过上学找工作实现了留在北京,实现了继母的孩子们都团聚在北京的愿望。
每当我们几个小的觉得爸爸偏心时,爸爸和姐姐总会耐心地劝导弟弟妹妹遇事要多为对方着想,只有与人为善,大家才能和睦相处。爸爸的这份大爱影响着我,也感染着我。党员爸爸常常告诫我们:我是农民的儿子,没有政府的资助我上不完大学,当不了科研工作者,这份恩情不能忘。你们也要记得你们的母亲去世后,仅凭我的工资养活不了这么多孩子,是党和国家每月发的抚血金保证了你们完成了大学的学业,要努力学习和工作,用自己的努力工作回报党,回报这个社会和国家。
现在七个孩子中,除大哥外都是本科学历,有四个是党员。每个孩子在参加工作后都能谨遵“努力工作”的家训,认真工作,现在都在单位做着中层骨干的工作,也都有着自己不俗的工作业绩。每个孩子在组建新家庭后也都把“敬老爱亲”的家训进行了继承和发扬,和配偶的父母相处的很融洽,都有好儿媳好女婿的美誉。
我1993年结婚,幸运地遇到了特别和善的婆婆,她真诚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搬到哪儿住都有邻居爱找她诉苦谈心,她身体并不好,总是尽己所能地帮助身边的人:给卧病在家的人捎点新鲜的蔬菜,陪腿脚不便的人慢慢散步,为老年丧偶的朋友送去亲手包的饺子,诉诉思念之情。她待我更是象亲闺女一样,总说“我就一个儿子,一辈子就想有个闺女,你来了,真好!”我也特别珍惜这份婆媳的缘分,把年幼时没有来得及给母亲做的事情都在婆婆这儿弥补了回来,比如陪婆婆看病,宽解她来自娘家的烦忧,不吝惜钱地保证她健康养生买保健品的需求等等。我们一家三口和婆婆三代人在80平米的房子里一起生活了20多年,日子过得和和美美的,周围邻居都很羡慕。这样的和谐生活,是因为我们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我们夫妻也配合的非常好,每个月给婆婆的生活费我爱人都是让我给,每年给我爸过年过生日的红包都是我爱人给,这样的换位孝顺让老人们心里感到特别的温暖。
一个四口的小家,三代人二十多年的和睦相处,珍惜的是能相伴一起生活的缘分,是中国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式的爱的传递。
一个二十多口的再婚大家庭,三十多年的和睦相处,靠的是情,是“与人为善,和睦相处”家训滋养的成果;讲的是爱,是每一个人爱的传递。
在爱的传递中,家和谐了,事业也顺畅,社会也就更加的美好了。
版权所有:西城区妇女联合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68号 电话:010-83976220 邮编:100054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