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领

2016年全国市最美家庭——广外街道程英家庭


发布时间:2016-10-09

    我们是一个大家庭,目前最年长的是我93岁的老父亲——洪涛。他出生于1923年2月1日,1985年底离休。他对儿女管教甚严,从小要求我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做事,堂堂正正、光明正大做人。我们几个子女不管是参军、务农、做工人、当教师、公务员,还是在公司工作,都各有所成,均与父亲的严格教育有关。现在我们都退休了,原想该轻轻松松地玩了,但父亲又嘱咐我们不要只顾自己玩,还要多做公益事业,并以身作则为我们树立了良好的榜样:他八十年代参与希望工程,援助了云南一个贫困学生从中学读到高中,并考上大学;2008年奥运会期间85岁的他仍要求加入志愿者行列,并参加值班站岗活动;2014年为母校——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植树活动捐款近3000元。在老父亲的带动下,我们退休后仍各尽所能做一些社会公益事业:我是一名环保工作者,退休后不仅主动报名当社区志愿者,积极参加社区的各项活动,而且参加市环保宣讲团,义务到社区、企业、学校宣传环保知识,提倡绿色生活,绿色行动。我的弟妹由于参加社区活动积极,还被聘请为社区助理,继续为社会发挥余热。
    父亲非常坚强,文化大革命中他饱受摧残,但坚守真理矢志不改,绝不说假话、违心的话,而且一直保持着坚定乐观的生活态度,为他所钟爱的祖国水电建设事业贡献了全部精力。2013年1月老人因直肠癌住院手术,2015年3月因术后疝气再次住院手术,90多岁高龄的老人接连2次接受大型手术,忍受着病痛对他的折磨,仍乐观坚强面对,不消极不抱怨,安慰没扎好针的护士“这不怨你”,与病房的病友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到现在还有病友常来看望我父亲。
    父亲酷爱学习,现在仍每天坚持看书看报,做笔记,写回忆录,练书法,时不时地还写上几首小诗。2014年的中秋节,就是在父亲的提议下,我们家开了个“诗朗诵会”,老人带头,子女跟进,每家都有节目,节日过得欢歌笑语,充满文化气息。离休后老人已经创作和编辑了6本书,是我家的高产“作家”。在他的带动下,我们几个子女也都是活到老学到老:书法、绘画、摄影、雕刻,各有所好,中医、外语、周易也是涉猎范围。我们还经常相约一起参观博物馆,了解学习各种知识。在知识的海洋中我们的退休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在老人的教育和实际行动的感召下,我们做子女的也都团结友爱和睦相处。大家争相孝敬老人,你为老人举办生日宴会,我为老人操办春节家人聚会;你为老人的文章打印出书,我为老人制作纪念相册,你陪老人下棋,我陪老人唱歌。因为我们都懂得:老人在,这个家才有根,才不会散,才能称之为一个家。我母亲1963年因公牺牲,父亲现在的老伴(我们称呼为阿姨)是20年前来到我家的,阿姨对我父亲照顾有加,不离不弃,注重营养保健,使我父亲的身体非常健康,不仅生活自理,每天还坚持3-5小时的看书看报写笔记的学习时间,我们很感激她,从不把她当外人看,她家的事就是我们的事:帮她儿子找工作,筹办婚礼。我们每次外出回来,有老爸的礼物就有她的礼物。她60周岁之际,我们集体买个金戒指送她做生日礼物。同样他们家也与我们家完全融合,我父亲住院期间,她大儿媳妇专程从山东来到北京在医院陪住看护我父亲近一周时间。两家人能和睦相处是老人的一大心愿,也是对老人的极大安慰。我们明白,孝敬老人不仅是让老人吃好喝好,生活舒适,更主要的是让老人心情愉快,精神上快乐。
    目前,我们家的第三代也已成长起来,懂得如何孝敬老人。孩子们主动陪着我们出游,为我们安排好详细行程;几乎每过一两个月孩子们就会相互网上约定,一同前往看望爷爷(姥爷);家中有人生病住院,孩子们不顾工作辛苦,晚上坚持值班护理;每次家庭聚会,孩子们都会各显其能,或载歌载舞,或弹琴作诗,其中不乏妙趣横生的小节目,逗得老人开怀大笑,家人欢聚其乐融融。家里不管老幼,谁有了困难,大家一起援手。中华民族传统孝悌美德已在我们全家承续传扬。

下方横线
   

版权所有:西城区妇女联合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68号       电话:010-83976220       邮编:100054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