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房社区骡马市大街10号楼里住着很多老人,对滕岭家都特别熟悉。他们在滕岭家聚过餐、理过发、一起读过报、玩过游戏。这全都是因为老滕腾出了自己的一间住房,作为“楼宇俱乐部”。因此老滕家成了老人的根据地。
说起这楼宇俱乐部,还要从2013年3月的一天讲起,社区的魏占增书记和刘建茹主任到老滕家了解群众对社区工作的建议和意见,聊起了老年社会的问题。这时候,老滕提出了楼里孤寡、空巢老年人家庭的吃饭、买菜、文化生活等问题,而这些内容也正是社区党委一直想要解决的。魏书记当即请老滕支招。
老滕的想法让大家眼前一亮:他想腾出自己家里的一个房间,让老人来这里聊天、就餐、学习,回到以前平房大院的生活状态。听了这个建议,双方一拍即合,老滕的老伴也非常支持,她说:“咱们楼里的空巢老人确实多,他们也需要和老朋友一起聊聊天,虽然咱家没有很优越的条件,但是让他们在一起聚聚还是有地方的。而且,这也是社会赋予我们的责任,对儿女也是很好教育和影响。不管多苦多累、不管有什么困难,我都支持你。”就这样,“楼宇俱乐部”经过二人的精心布置,在2013年4月1日正式启用了。
其实老滕办俱乐部的想法,跟自己母亲也有很大的关系。老滕小时候一直住在平房大院,那种独有的氛围让老滕和母亲都难以忘怀。刚搬进骡马市大街10号楼时,老滕还是上班族,工作的忙碌冲淡了他对大院的回忆,但是独自在家的母亲却格外怀念曾经的生活。只要一有空,老人都会坐车回到鼓楼,找老街坊聊天。
后来,母亲的身体不好,不便外出,却也不跟老滕说心里话。这让一心希望能好好照顾母亲的老滕心里很难受。后来,母亲走了,老滕心里就一直有个解不开的疙瘩,总觉得没有尽到做儿子的本分。
从那以后,60岁的老滕就更加关注楼里的老人。他发现,自己所在的这栋楼里,很多老人都是父母的同事,用老滕的话说,这都是“我的叔叔阿姨”。而且,老滕心细,在和老人们接触中,他意识到,老年人对飞速变化的社会有着很多的不适应,甚至内心会产生恐惧感。他一直觉得,照顾楼里老人就要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细心、耐心。
老滕认为,一个人的成长凝聚着老人太多的艰辛,年轻人没有理由去怠慢他们。他说,“人人都会老,我们不照顾他们的今天,谁来照顾我们的明天?”渐渐地,在楼宇老人心目中,老滕就是自己的另一位亲人,但凡谁家有点什么事情,他绝对第一个出现,比自己家孩子还要上心。
为此,楼里的大爷、大妈们也常念叨滕岭,在他们口中,已经62岁的老滕还不老,他们说:“小滕心眼就是好,不但给我们提供了活动场地,还收拾这么干净,把我们照顾这么好。就是自己的亲生儿女也未必能这样。”他们说:“我们活到现在享福了,感谢小滕让我们的晚年生活更加幸福。”
楼宇俱乐部成立后,老滕和社区都投入了很大精力。一年多来,楼里的老人逢周三就到老滕家。通过特色楼层建设、互助小组、楼宇保姆等多种形式,请了专业社工在这里组织兴趣小组,举办各种活动,让邻里之间更加亲近。
今年春节前,老人们全都来到老滕家聚餐,来参加的每个人炒一两个菜,大家一起品尝。当天,有16、7位老人来到老滕家,菜摆了满满两个桌子。这一刻,时间仿佛回到了从前,大家聊着往事,互相显摆着自己的手艺。“他做得不行,年轻的时候就不行,都是自己瞎琢磨。”“我出去吃饭馆的次数比他多,你做的不如我。”“老胡你这个咖喱牛肉的味道真不错,相当有水平啊。”看着这些老顽童喜笑颜开,老滕也觉得特别高兴。
而在平常,每周都有两三天,老滕会趁着下午,坐在电梯口附近看报,同时听听楼里居民的新鲜话题。老滕说:“这样更能了解老人的需求。”慢慢的,老滕也发现了居民们的变化。现在,大家出门都互相打招呼了,楼里有什么事商量着办,氛围变得和谐起来。老滕说这也是和谐社会的一个缩影。
办楼宇俱乐部,老滕也有自己的“私心”,他希望言传身教,用实际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学会孝敬老人。最近,老滕的儿子要结婚,社区就租了1701室作为楼宇俱乐部活动场地,但是老滕还是坚持留着一间房,作为老人活动的“老根据地”。对此,儿子和儿媳都特别支持,儿媳说:“房间乱了脏了,您放着,我下班回来了帮您收拾。” 这番话让老滕十分感动。
记得老滕说过:“百姓就做点百姓的事,我在楼里就为楼里的老人做得心应手的事,帮老人解决点心里渴望的事。在这里老人们找到伴,心里高兴,我就心满意足了。”老滕正是依靠着这样朴实、简单的信念,为老人带来了快乐。孝老敬亲,不是每天挂在嘴上的一句空话,而是时时记在心中,时时从身边做起的道德要求,也是一份对邻里之情的坚守。而这份坚守,正在老滕和自己的家人身上,逐代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