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领

广内街道报送最美家庭——张治平家庭


发布时间:2014-04-10

      前一段时间,有记者街头采访,问路上过往的行人,“你们家的家规是什么?”这个问题一经提起,唤出多少人儿时的记忆……。家规是家庭的导航仪,家规的文化教育,融入在我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之中,《颜氏家规》《朱柏庐治家格言》《弟子规》《曾国藩家书》这些早已成为我国历代母亲恪守的准则,这也是我母亲治家的准绳。
      家规是一本无字的书,读在灵魂中,用在行动上。很多很细的家规来自怒亲的每一个严格要求。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以身作则的身教,使我们能从中感悟到对与错,美与丑、是与非的分界。虽然我们这一代已经步入花甲之年,但耳熟能详的家规,我们没有因物转星移而淡忘。
      例如我们外出时要告诉家长,去什么地方、干什么去,大约在几时回来,到家要告知父母:爸、妈,我回来了!如有客人在座,要招呼客人。出门时要靠右边行走,过马路时要先看走,再看右。不许猛跑、打闹,要走人行横道线。切记红灯停、绿灯行。在公共场合,不要大声喧哗。受人帮助要说谢谢。不小心给别人添麻烦要说对不起。客人要家中长辈谈话,不要从中插话、抢话,问及方可言。客人在座我们不得坐入正席,要处在旁听位置。对于客人送来的东西,不要注意、在意,更不得当着客人的面好奇打开看。吃饭时,不要把筷子竖着插入饭碗中,不要用筷子敲打碗碟儿;在饭桌上吃饭时不要用筷子指点着人讲话。不要起身去够离自己稍远的菜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受人之托,忠人之信,尊老爱幼,勤俭持家。其中“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留得三分给子孙”更是我们家的家训。
     2003年我家被评选为宣武区第四届五好文明家庭,2005年我家荣获宣武区科学教子标兵的荣誉称号,在2002年我个人被评为宣武区好家长。这份荣誉的承接人,应该全部属于我的父亲和母亲,在家庭美德承上启下的传承中,我只是一个受益匪浅的学子。
     我的父母来自一南一北,他们有生活习惯的不同,从事一军一商,还有观念上的差异,然而“皮之不存,毛将焉伏”的家国理念,始终成为他们共同的生活信守。我母亲的娘家是老北京人,解放前整个家族在牛街地区经营骡马行。我父亲是四川成都人,我爷爷是黄埔军校的武术教官,父亲也是一名黄埔军人。祖一辈父一辈,参加过北伐战争,经历过抗日战争,爱国的激情在硝烟炮火中得到升华……解放后,在反右斗争和十年动乱中,使我父亲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在这段不短的时间里,我们家始终徘徊在阶级斗争的风口浪尖上。五七年反右斗争那年我刚七岁,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深深感到阶级斗争的重压。尤其在文革中被一直称之为“黑五类子女”。我问我妈:“咱们家是坏人吗?”我妈斩钉截铁地说:不是!妈又对我说,你看咱们国家不也同样在接受着运动的冲击吗?咱们要挺起胸膛坦坦荡荡的和祖国在一起,共同接受运动的洗礼!
     生活在母亲的身边,时时刻刻得到母亲的教育。母亲的节约粮食光盘行动伴随着我们成长。我们小时候每次吃饭,我妈都要求我们一定要把碗里的饭吃干净,说如果碗里总有剩饭粒儿,长大以后脸上就会长出麻子。虽然这话没有一点科学依据,但我们还是在认认真真地听,认认真真地信,认认真真地把碗里的饭吃得干干净净,以此接受妈妈的检查。后来我妈年近九十高龄了,每次吃完饭,我妈也会把她吃完饭的碗让我们来检查,当我们说:“妈您真棒!碗里吃得真干净!”这样的表扬一出口,我妈脸上立刻绽放出孩子般的笑容。每逢这一刻我们立即有穿越时空重新回到儿时的感觉。只不过是检查员与被检查人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光阴似箭这一查一看一瞬之间,竟然度过六十甲子。只有这种光盘行动不受月转星移,在毫不走样的传承。
2010年3月9日我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然而,我妈常常挂在嘴边的 “福不可享尽,势不可用尽,留得三分给子孙” 的教诲,时时陪伴着我们,直到永远……。
     我爸文革期间在牛街修缮队被监督劳动,虽然是接受监督劳动,但他对于资源的保护没有一点懈怠。他负责给瓦匠师傅活泥,每逢下雨他都会把水桶,盆盆罐罐摆放在雨地里,用接来的雨水活泥。尽管给劳作增添了纷繁,然而能为节省宝贵的自来水尽点微绵之力,他感到特别欣悦。落实政策后,我父亲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从那时一直到他退休十年间,十年连续荣获校级区级市级先进。我父亲最开始被分配在北京八十八中学做总务工作。他把每届毕业生用过的试卷钉成好多小本,发给老师做笔记用,为所在学校节省了纸张的开销。每逢学校大扫除,我父亲总会在垃圾站为学校把关,从垃圾站捡回大量有可利用价值的物品。
     1988年汛期前,父亲所在的学校得知我们的房屋危旧,怕汛期到来发生危险,决定我父母亲搬到学校里住,我的孩子那年五岁,和姥姥姥爷一同住校,我父亲当时在政教处工作比较忙,他又是民革的顾问,社会工作特别多。在校的学生们又封给我父亲一个“灯官”的美称。因为每天学校放学后,父亲总要在学校的楼上楼下各个教室检查一下,把学生忘记关闭的电灯关好,把滴着水的龙头拧紧,孩子也成了这项义务工作的参与者,他跟着姥爷楼上楼下的跑,姥爷无言的教育,他却有意的接受。
     现在年近九十的老父亲,在家里每日必须要我们帮助查看两个数字,一个是电表,一个是水表,让我们把数字记录在家中的小黑板上。父亲严格地掌控这两个数字。他说:“我的年岁大啦,现在吃不愁穿不愁,对水电的斤斤计较不为别的,但存方寸土,留与子孙耕!”
说起来人真正需要的少,想要的却很多。我国自古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美德,节约我们现在拥有的所有资源,为后代子孙造福,生活中能满足我们个人的需求就足以了,不论何时何地,不论在想什么干什么,希望都能把宝贵的资源,更多地留给我们的子子孙孙……。
     父母对我们从语言到行动上对我们的教诲,永远会成为我们的家训,成为家庭成员前行的导航。
 
 
 

下方横线
   

版权所有:西城区妇女联合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68号       电话:010-83976220       邮编:100054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