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街道报送最美家庭——马淑凤家庭
发布时间:2014-05-15
在大多数人眼中,马淑凤是那个勤劳孝顺的好儿媳。2009年,她因“北京市孝星”备受好评,之后却依然谦逊低调,无论是在生活、家庭、学校,还是面对同事、家人、邻里,都以一种睿智的姿态,静静绽放。马淑凤的故事,从生活中来,也要从生活中讲起。
一种与爱有关的态度
马淑凤结婚以来一直和公公婆婆一起生活,没有纠纷、没有隔阂、没有私念,老人待她如亲闺女,她也一直把公婆当成自己的亲生父母般关怀照顾。平日里,她与丈夫、公婆、女儿一家五口,温馨和谐,其乐融融。
自结婚以来,马淑凤与爱人就商定,每月都向公婆交生活费,日常生活,柴米油盐,肉蛋果蔬及各种家里用得着的物品,都是她来采购置办。公公婆婆都年事已高,女儿上中学,学习任务重,为了让老人休息好,安度晚年,让女儿专注于学业,每天从学校下班回家,马淑凤都张罗着做饭做菜,刷碗洗筷,平日里的家务卫生也都是她一人承担,就这样忙忙碌碌十余载,也不觉得操劳,这些琐碎的、身边的事情,就仿佛一直这样自然妥帖,就好像是作家没有一天放得下笔,画家没有一天放得下颜料,雕塑家没有一天放得下泥土……马淑凤深爱着家庭和家庭里的每一个人,照顾家人和家庭对于她来说,就是一种浪漫与惬意。生活中马淑凤总带有一种与爱有关的态度,无论家务重复多少遍,无论季节轮回多少次,都在这种爱的情感中变得微不足道起来,这种爱的情感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种激励,这种意义也并非文字上的赞颂,更是无数家庭的代表与写照,颇为让人动容。“我爱我们的家”——马淑凤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当“和谐家庭”越来越被赋予人文情怀的内涵时,她能讲出的确实就是这些真实的如电影般的生活片段,只要愿意去相信和付出,那么,这就是一种幸福,一切都是从生活出发,有了爱的态度,才有了家的安定。
好日子,好时光
什么才是最好的时光?对于马淑凤来说,付出什么得到什么都不重要,“家”的本身就会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只记起所有美好的东西,公公婆婆退休后身体不好,有高血压等疾病,马淑凤就承担起了家庭医师的职责,帮助督促老人们按时打针吃药。她和爱人给两位老人买了治疗仪、血压计、热宝、拔罐器等医疗器具;在平常的休息日里,她会按时给公公婆婆量血压、做热敷、拔火罐,做一些常规的辅助治疗;遇到一些特殊情况,她会及时地送老人去医院救治。婆婆崴了脚,马淑凤跑前跑后,亲自给挂号、拿药,还借了轮椅,为的是能在天气晴好时推老人出去晒晒太阳,解决行走不便的问题。
马淑凤的公婆都是七十多岁的人了,爱人工作忙,每逢老人生日,都是她张罗准备生日蛋糕、生日礼物;逢年过节或随时令变化,还给老人们买些好吃的、好玩的。婆婆的衣服、鞋袜都是马淑凤的孝心;公公喜欢书法,平时写写毛笔字,这笔、墨、纸、砚的器具,马淑凤也时时记在心上。“反正老人高兴了,我们就幸福”,一句简单的回应,饱含了深刻的坚持与情感,这又让我们对她的动容多了几分敬佩的色彩,像是张爱玲那句“在尘埃里开出花来”所说的感觉,她的生活更像是一部个人色彩浓郁的作品,她在生活里生活,也享受生活里的生活,一家人在一起才是最重要的,晴天雨天又何干?
上与下,向前流淌的承载体
在家里,马淑凤是个好儿媳,同时也是位好母亲,不仅自己尊敬老人,也教育女儿孝敬爷爷奶奶。孩子上学、外出要向爷爷奶奶打招呼,回家了要向爷爷奶奶问好。问好,简简单单的小事,而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小事,传承着一种爱的责任,也是一种精神之火,从一位母亲到一个女儿,从一个家庭到一个社区,这种爱之责任,就是这样流传下来,得到了更大的拓展。
马淑凤一家同邻里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融洽,大家互相帮助,谁家老人身体不适,她还会帮助输液打针、悉心照顾,获得广泛好评。推己及人——这是马淑凤以自身为例教会女儿的又一个道理,她以女性的坚韧和博爱给女儿做了出色榜样。在她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一种精神,一种对生活认真严肃的态度,即使是简单的工作、简单的行为、简单的言语,也要有原则。
马淑凤的故事就是这样简单醇厚,平淡之处见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