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存利同志1995年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现任西城区平安医院院长,主任医师,北京市专家库成员。她从事精神卫生服务20余年,周围同事都称赞她是同胞中的佼佼者,是为了事业舍得一切、竭尽全力奋斗的践行者。
勇于担当,为医院建设殚精竭虑。2014年1月,肖存利同志负责平安医院全面工作。上任伊始,首先面临的“一道坎”就是区域精神卫生机构的整合。面对原平安医院原静安医院整合的一道道难题,她想的不是个人安安稳稳当个“官”,而是把西城区精神卫生的建设扛在肩上。她一面指导具体工作,确保“人心不散、秩序不乱、工作不断”。一面与班子成员一道深入基层逐一谈心,了解情况,摸清底数,把握动态,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出来符合实际的整合方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拼搏,她带领团队按时、按质完成了卫生计生工委部署的整合任务,把原来两区的精神卫生工作较好整合到了一起,新平安医院建设走上了正轨,并不断向前迈进。“医院必须建设好,才能不愧组织和群众的信任”,这是肖存利同志经常摆在嘴边的一句话。她上任以来,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气力都扑在精神卫生的建设发展上。及时与安定医院等同行沟通,与中央财经大学合作建立教育基地,派出人员外出学习,提升医院影响力,体现了她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所展现出来的巾帼不让须眉的强者风范。在汶山地震医疗援助、2008年北京奥运会、“九·三大阅兵”等重大节假日地区维稳她带领团队共同努力,一次次完成了精神卫生维稳的急难险重任务,践行了一个“白衣人”对组织、对医院、对社会的庄严承诺。
情系患者,为居民服务热情贴心。精神疾病患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因病致残、因病致贫非常普遍。社区大量的精神疾病患者闲居于家中,肖存利一直坚持“紧握家属手,跟着患者走”的服务理念,坚持以患者为中心,她管理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后,推行西城区内每年至少组织患者大型集体活动4次,目的就是将患者组织起来,使患者有社会存在感和归属感,取得了西城区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同时也赢得非常好的社会收益。近年来,由于社会矛盾增多,竞争压力加大,家庭结构变化,工作节奏加快等因素的影响,严重精神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面对这样的弱势群体,肖存利常说:“患者只有病情轻重之分,没有身份高贵之别。无论患者什么身份、什么家境都要一视同仁。作为医生,只有把患者的病治好,才能说尽到了责任”。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对待因病致贫的家庭、患者,她除了热心服务以外,还想方设法地为他们节省开支。一位区内下岗家庭的患者,住到一半说没钱不治了,肖存利耐心劝说家属让病人继续住院治疗,用药竭尽所能降低费用,使病人得到有效治疗。
率先垂范,为精防事业敢为人先。她坚信实干才有出路,发展才能生存。肖存利同志把工作作为她生活的全部。经常是早上七点来,晚上七点走。多少个节假日,肖存利同志都是在办公室里度过的。为提高精防工作能力,她利用业余时间经常奔跑于各大院校及相关的医院管理论坛,聆听专家授课,不断汲取养分,努力提管理素养。她秉持公心,严于律己,把自己的心血、精力、智慧,毫无保留地投入到医院的发展之中,肖存利同志撰写的《有关精神病患者及医院之间关系的若干问题》,在北京精神专科业界引发大范围的讨论。她还先后主持、参与了《工娱治疗在早期脑卒中所致认知障碍患者中应用模式的探讨》、《抑郁症治疗的卫生经济学评价》、《西城区警察心理健康调查及干预》、《氯硝西泮对电抽搐治疗的影响》、《低分子肝素对高龄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等十余个科研项目研究,并积极参与北京市《精神医学》宣教及讲课,撰写科普读物《事说心语》为精防事业做出了贡献。
强化管理,为提升服务严管细抠。质量是医院发展的根基,是医院管理永恒不变的主题。近年来,肖存利同志以持续改进医疗服务质量为重点,以问题为导向,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对医务人员的考核力度。她坚持精细化管理的原则,构建了一个全院性、全员性、全方位的医院绩效管理考核体系。“病人需要什么,我们考核什么”,充分体现以质量为核心,以服务为手段的指导思想。她还专注于医院的流程再造,引入医疗质量、服务、技术水平以及临床路径管理试点和优质服务等要素,打造了一批品牌学科和亮点专科。经过肖存利同志人积极努力,医院的精神心理疾病诊治,区域精神卫生管控在全市名列前茅,西城区精防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