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站的特殊“妈妈”——刘兆萍
她是老师,跟所有的老师一样,教学生读书、写字、唱歌、做人……但她又跟所有的老师不一样,一篇文章、一首歌、一个道理,需要跟学生讲上十遍甚至上百遍,就这样,她的学生也不一定能记住。她不是学生的父母,却手把手给孩子穿衣服,拥抱孩子……她像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用心去爱这些没有血缘关系的孩子,无论何种情况,都会敞开胸怀去包容这些智力有缺陷的孩子。她就是德胜街道星星手拉手职业康复站的老师刘兆萍。
刘兆萍今年53岁,家住双旗杆社区。2010年,她应聘到德胜街道星星手拉手职业康复站工作,每天给学员安排语文、音乐、舞蹈等文体课程,帮助她们康复训练。反反复复经过多次的学习,学员出去游玩后能写游记了,刻苦练习后学会唱英文歌了,自编自演的舞蹈也跳得有模有样了……她还教学员文明礼貌、尊老爱幼等礼节。康复站的学员都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这是刘兆萍发现学员在分吃水果等食物时都喜欢争拿大个的时候,就给他们讲了这个故事,并启发他们要知道礼让。这之后,学员在遇到分发水果等吃的的时候,就懂得了把大的让给弱小的学员吃。她还是保姆,每天午饭时纠正学员不好的习惯也成了刘兆萍工作的一部分。吃饭要细嚼慢咽,不能用手抓饭,用牙签时要用另一只手捂住嘴等等。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教育,现在学员吃饭时都有了良好的习惯。她还是厂长,学员的康复劳动项目是砸水泥钉并装盒。
在常人看起来很容易完成的任务,可康复站的学员做起来却没有那么容易。在开始劳动之初,刘兆萍给学员进行了详细的分工,有人专门负责把钉子和塑料卡子分发给其他学员,有人负责折叠水泥钉的盒子,有人专门负责对砸好的卡子数数装盒。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训练,康复站的学员已经组成了一个小的生产流水线。康复劳动,让学员知道了劳动的辛苦,也让他们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刘兆萍教会了学员用自己的精神面貌战胜别人的眼光,赢得别人的尊重,让学员从自卑中慢慢走了出来,变得开朗,知道他们都是上天赐予社会的礼物,让学员学会了知足、学会了感恩。
“树木需要营养,要施肥、要浇水,这些智力残疾的人也需要营养,他们需要亲人关爱、朋友的鼓励、老师的爱护,他们需要社会的认同。”这是刘兆萍的心声。刘兆萍每天都很累,但当听到学员叫她妈妈的时候,她又觉得一切付出都值得了,她希望有一天这些孩子能经过康复训练后,走出家门,融入社会。
版权所有:西城区妇女联合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68号 电话:010-83976220 邮编:100054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