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引领

 

西城区“十二五”时期儿童发展规划》编制说明


发布时间:2011-11-28
 
    一、  规划编制的背景
 
    2006年,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和《北京市“十一五”时期儿童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我区儿童事业发展的实际,西城区颁布实施了《西城区“十一五”时期儿童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十一五”儿童规划》)。
   “十一五”期间,西城区委、区政府将儿童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强化政府管理儿童事务的责任,进一步促进了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的同步、协调发展。五年来,全区本着“儿童优先”的原则,高标准、高起点、全方位地推进了“十一五”儿童规划的落实,构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儿童发展的格局,儿童发展的各项指标逐步提高,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开展改善儿童健康行动,提高儿童健康水平,不断完善儿童公共卫生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大力普及学前教育,积极推进“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的实施,全面提高特殊办学质量,满足残疾儿童对教育的需求;不断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儿童事业保持健康向上发展态势;逐步完善保护儿童的法规政策,保障儿童的合法权益;儿童成长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儿童发展和权利保护仍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挑战:儿童安全、心理健康教育有待加强,侵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仍有发生,文化市场的监管及流动儿童的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儿童发展的社会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我们要在发展中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进一步促进我区儿童事业的协调发展,积极营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和谐环境。
   “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共建共享和谐西城的关键时期,是加快区域儿童事业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全面实施“服务立区、金融强区、文化兴区”战略,紧紧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示范区和社会和谐示范区,努力创造城市美好生活。为此,依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儿童发展规划 》及《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结合西城区儿童事业发展实际,制定《西城区“十二五”时期儿童发展规划》(简称《“十二五”儿童规划》)。
 
     二、规划编制的过程
 
     经过广泛调研,在多方征求、全面综合各方面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完成了《西城区“十二五”时期儿童发展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十二五”儿童规划》)编制工作。工作分为四个阶段:
  (一)成立规划编制机构
   2010年5月—6月在规划编制筹备阶段,成立了区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指导组,并召开专门会议研究确定编制工作方案。
   (二)完成征求意见稿
     2010年7月—12月,在市妇儿工委指导下,区妇儿工委办公室组织全区各成员单位启动了编制工作,召开了编制工作部署会,拟定了规划基本框架,对各成员单位的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以《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儿童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为主要参考依据,整理借鉴了区成员单位上报的指标任务和策略措施,并搜集有关规划编制工作的资料,完成了《“十二五”时期儿童规划》征求意见稿。
  (三)广泛征求意见
    2011年1月—3月 ,区妇儿工委办公室印发了规划征求意见稿,广泛征求区各委办局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并组织召开了重点成员单位编制座谈会、规划研讨会,听取、整理各方意见和建议,并将一些重点指标的修改意见及时向各职能部门反馈。
  (四)完成送审稿
     2011年4月—9月,根据各界和各有关部门的反馈意见,区妇儿工委办公室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了认真的修改、补充和完善,并召开专家论证会,撰写编制说明,形成了《“十二五”儿童规划》送审稿。
 
   三、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的主题,紧紧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示范区和社会和谐示范区,在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进程中走在前列的发展目标,根据《西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从当前区域儿童发展现状出发,以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主题,以提高儿童整体素质为重点,以保障儿童合法权益为根本,在全面总结《“十一五”儿童规划》的理念、内容、目标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努力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更加优化的条件。
     (二)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坚持“儿童优先”的原则,坚持儿童与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发展、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统一、可行性与可操作相统一的原则,注重儿童的全面保障与特殊保护、政府主导与社会共同参与、解决儿童突出问题与建立完善促进儿童发展的长效机制相结合。
 
     四、规划的主要特点
 
(一)在规划定位上,突出儿童的生存权、保护权、发展权、参与权
    《“十二五”儿童规划》立足于西城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中走在前列和儿童发展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的水平,把握“十二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特征和功能定位,明确“十二五”时期儿童“优先保护、适度普惠、提升保障”的发展为主线,确立儿童发展的目标及措施。同时,突出儿童民生、注重统筹和谐发展的理念,把保障儿童民生需求作为重要的内容,注重解决儿童的实际问题。
(二)在编制方法上,突出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可行性
     一是根据区域的功能定位,及时调整一些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重大问题的目标。二是积极做好衔接论证工作。儿童规划做好与各委员单位的专项规划的衔接,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三是突出专家的领衔作用,整合社会资源,注重科学性、规范性。四是在提高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方面取得新突破。在规划指标的量化问题上力争克服口号式、概念式的目标。
(三)在规划内容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为促进儿童可持续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充分考量了我区儿童发展现状,力求做到了近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相结合,定性目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约束性、预期性和倡导性指标相结合,构成了比较完善的目标体系。
(四)在规划编制过程中,注重广泛性,扩大社会参与面
     规划编制工作遵循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民主决策的原则。儿童规划涉及健康、教育、社会保障、法律、环境等诸多方面,体现了层面广、内容多、社会与边缘问题突出的特点,因此,在编制中注重政府主导、专家领衔、各界参与的模式。
 
  五、规划的体例与内容
 
   (一)规划体例
   《“十二五”儿童规划》在体例上包括六部分,即:前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总目标,发展领域、主要目标与策略措施,组织实施,监测评估六个部分。与《“十一五”儿童规划》相比,增加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两部分。
   (二)规划内容
  《“十二五”儿童规划》在内容上包括五个领域:即:儿童与健康、儿童与教育、儿童与社会保障、儿童与法律、儿童与环境,其中,儿童与社会保障为新增加的领域。每个领域都包括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主要目标中有包括有预期性、约束性和倡导性等支持性指标。五个领域共设立17项主要目标、51项支持性指标和38项策略措施。
    前言:概括回顾了“十一五”时期儿童发展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分析了未来五年儿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以及制定《“十二五”儿童规划》的依据。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简要阐述了《“十二五”儿童规划》实施的指导思想和遵循的基本原则。
    总目标:提出“十二五”时期儿童发展的总目标,以及儿童发展五个重点领域应达到的目标。
    儿童发展领域主要目标、策略措施
     1、儿童与健康
     共设立了3项主要目标,12项支持性指标和8项策略措施。与《“十一五”儿童规划》相比:重点加强儿童保健服务体系建设,保障儿童生存、健康、发展的权利及获得平等的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新增加了新生儿疾病筛查、儿童心理健康干预等指标。一些基础性指标的目标值在“十一五”的基础上有所调整。
     2、儿童与教育
     共设立了5项主要目标,11项支持性指标和7项策略措施。策略措施充分体现西城优质教育特色,扩大学前教育资源,积极发展以社区为依托,以政府办园为示范,以公办园为基础,以民办园为补充,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发展格局。与《“十一五”儿童规划》相比:新增加了义务教育均等化、素质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安全教育等内容。
     3、儿童与社会保障
     共设立了3项主要目标,7项支持性指标和4项策略措施。重点围绕完善儿童医疗保障体系和救助制度、提高儿童享有公共服务的水平提出目标、预期性指标和保障措施。
      4、儿童与法律
     共设立4项主要目标、10项支持性指标和9项策略措施。与《“十一五”儿童规划》相比:增加了尊重儿童主体意识,保护儿童参与权的目标,新增加了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趋势、完善儿童监护制度及降低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率等。
      5、儿童与环境
      共设立2项主要目标、11项支持性指标和10项策略措施。与《“十一五”儿童规划》相比:新增加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和关于加强网络、手机、游戏等不良信息监管,社会教育网络建设等预期性指标及儿童参与环保等倡导性指标。删除了关于改善自然环境的目标、指标。
     组织实施:明确了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工作机制。
     监测评估:阐明了规划监测评估的重要意义和监测评估工作机制。
 
 
 
 
 

下方横线
   

版权所有:西城区妇女联合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68号       电话:010-83976220       邮编:100054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