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家风代代传,走进百年老校北京市第31中学

——“讲规矩,调方法,树自信”


发布时间:2018-02-05

11月30日下午“学习十九大 红墙传家风”项目在西长安街街道顺利召开启动会。

启动会交流环节,北京市第三十一中学党总书记刘翠梅表示,“家风教育将会是利在千秋的事情,31中愿意成为第一个家风进校园的试点学校。”校领导对家校共育工作非常重视。

2018年1月27日星期六,下午13:30,红墙家风走进学校,31中面向学校的120多位教师开展主题“讲规矩,调方法,树自信”讲座

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受到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不同方面的影响,做好几方面的协同,才能更加有利于孩子的教育。进校园讲座的主题,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1、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

授课老师通过分享首先让大家清晰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要想做好学校教育,首先需要帮助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做好家庭教育,当家庭教育做好了,学校教育就容易了。

家庭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家庭教育的责任主体是女人。一个母亲的素质决定着一个民族的命运,国家和谐的基础是家庭,家庭中的“根”和“魂”是女人。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共同的目标,但在不同的时间、空间做着不同方向的教育。 儿童在校期间,就是父母把子女的教育与管理的权力从家庭转移到学校,将教育责任委托给学校,父母成为学校的顾客。儿童在家期间,父母负有教育子女的责任,学校和家庭教育是分离的,分工的,在不同的时间、空间教育内容和目标有融合也有不同。学校教育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而家庭教育是人的素质的教育。

讲座间授课老师抛出了两个社会普遍问题:一方面,家长认为教育孩子的责任在学校,孩子有问题是老师没有教育好;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孩子有问题了,老师经常约家长谈话,希望家长帮着把孩子教育好。

大家思考:这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如果家庭教育不去做科普的话是否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现象?

透过现象看本质——授课老师引领大家更深入的思考:好孩子是“管”出来的吗?是“惯”出来的吗?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管”和“惯”都会让孩子走向不同的极端。做为老师和家长,我们要激励孩子的优势,找到孩子感兴趣的点,在这方面做工作,做事半功倍。

同时, 授课老师分享了大量案例,让大家认识到,家庭关系当中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都不同程度的影响着孩子的学习成绩。父母关系和谐了,孩子才能够安心学习。当教师眼中不在有差等生和优等生之分的时候,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去接纳每一个孩子的时候,才会真正的给到孩子力量。

2、父母与教师

通过丰富的案例,从不同的维度分享了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不同父母的家教观;

老师和家长之间的沟通是重要的问题,沟通是有技巧的。指导性的沟通。王阳明先生的心学理论,每个人问题的解答在其内心。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从家庭教育着手。教育孩子决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教师应该与家长形成一种有效的沟通机制,而不仅仅只是在学生出问题的时候才结成“战时”联盟。彼此之间,应该多一份理解,多一份从容,多一分等待!

3、家校社协同教育策略

教育是复杂而立体的工作,需要家校社协同教育,三者应是互补合作的关系。授课老师在最后为大家提供了3种策略:

沟通策略:良好的关系是从有效沟通开始,教会大家如何沟通,以及与学生,与家长的沟通技巧。

支持策略:学校要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作用和意义,给到更多的空间,支持家委会发挥其重要功能,发挥家长的志愿者的能动性。

教学策略:让父母主动参与到子女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习和活动中,打造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共育体系。

 

在讲座的过程中运用了大量的案例,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教师们诠释了家校社合力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老师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指导教师如何做好家校共育工作。讲座结束,很多老师表示受益匪浅,期待后续能够继续支持学校家校共育工作的开展!

 

 


下方横线
   

版权所有:西城区妇女联合会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南街68号       电话:010-83976220       邮编:100054

京ICP备1901490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7633